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利记官方网站你所不知道的三明丨将乐窑:鼎盛于宋、畅销海外的福建名窑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6-13 12:46:14 浏览:

  

利记官方网站你所不知道的三明丨将乐窑:鼎盛于宋、畅销海外的福建名窑

  得益于境内丰富的瓷土、燃料、和水资源,加上闽西北地区重要水运航道百里金溪穿城而过,为陶瓷生产和运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唐宋以降,制瓷业迅速发展,遍布全县多个乡镇,兴起了包含万全碗碟墩窑、南口上瑶窑、南口下瑶窑在内的大批窑口。生产的陶瓷种类有青瓷、青白瓷、酱釉瓷等,品种齐全,质地优良,自成一派,得名“将乐窑”。

  将乐窑是周边几个窑场的统称。据史料记载,将乐窑从商周创烧,至唐兴盛,宋代鼎盛,明清窑火不断,延续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1988年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揭开了将乐窑神秘的面纱,标本采集、遗址踏查、墓葬发掘均有所发现。2016年至2018年的窑址发掘,更是给予了学界一次深入解读将乐窑的机会。2017年9月,由中国古陶瓷学会主办的“将乐窑暨中国南方地区宋元青白瓷学术研讨会”在将乐县隆重召开,确定了将乐窑在中国古陶瓷史上的特殊地位。

  将乐历史悠久,是福建省最早建县的9个古县之一,也是建县后县名一直沿袭至今的全国为数不多的千年古县,建县迄今已有1700余年。

  勤劳智慧的将乐先民在商周时期已开始烧制陶器。据考古资料记载,将乐窑场的位置遍布将乐县的几个乡镇,生产范围十分广阔。

  从两汉之前的印纹硬陶器,三国时期的罐、壶、堆塑瓶,两晋南北朝的青釉鸡首壶、褐色点彩罐、变体龙纹盖罐、阔口罐、盅、壶等器物,到隋唐时,将乐窑逐渐成为国内颇具盛名的综合性窑场。

  在陕西省西安历史博物馆“唐三彩”展区,挂着一幅“唐代瓷窑遗址分布图”,在全国60多个瓷窑遗址中,八闽属地只有将乐和南安两处。

  将乐地处闽西南山区,将乐窑之所以能够从一些零散的小窑口,变成一个受到海内外市场欢迎的大窑口,和它的历史人文、地理位置与生产理念紧密相关。

  从西晋到宋代,我国北方先后爆发了“永嘉之乱”“安史之乱”“五季之乱”,烽烟滚滚、干戈四起、民不聊生,中原先民流离失所,曾几度大批南迁,出现了“衣冠南渡”的局面。

  将溪居闽之上游,地险而隘。鱼稻果蔬,与凡资身之具,无所仰而足,故五季之乱,人乐居焉。

  可见将乐在当时堪比“世外桃源”,是中原先民的避难良所。南迁大军中不乏工匠能人,各项传统技艺包括制瓷工艺在此南北融合,取长补短。

  邹鲁笃生圣贤之区,遗泽流风,至今未艾。过其里者,想文物声名之盛,问车服礼器,犹有存者。

  万全乡竹舟村的碗碟墩古窑址,是将乐宋元时期最主要的窑口,始烧北宋中晚期,盛于南宋。2016年考古揭露三条窑炉遗址,其中一条为分室龙窑。为研究分室龙窑的起源及古代窑炉结构的演变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杨为春摄)

  将乐窑火延烧千年,至今不断。在将乐县安仁乡大南坑自然村,至今尚存一个在烧古柴窑,全村仍有60多人掌握传统柴窑烧制陶瓷技术,是福建省唯一还在使用的分室阶梯式龙窑。大南坑村的瓷窑从宋元延烧至今,比著名的德化月记窑还要早上600多年,在全国范围也属罕见。

  大南坑还完整保留了分室龙窑建造技艺。分室龙窑是烧瓷窑炉样式中的一种,烧成温度可达1300多摄氏度,是传统陶瓷烧制的重要窑体样式,在我国南方分布广泛。分室龙窑建造技艺历史悠久,具有建造成本低,生产使用便利,烧制产品质量可靠等特点,在陶瓷生产中优势显著。

  2017年福建省博物院考古将乐发现南宋至元代分室龙窑,经研究认为分室龙窑可能起源于将乐。

  将乐安仁大南坑是福建省唯一在烧的分室阶梯式龙窑。仍保留传统柴窑烧制陶瓷工艺。分室龙窑建造技艺历史悠久,是传统陶瓷烧制的重要窑体样式。(林文斌摄)

  将乐窑产品以娟秀造型和传神气韵享誉盛名,体现了宋瓷不浮、不嚣、不靡、不媚的艺术风格,诠释“美到极致是自然”的艺术境界。其中青瓷产品质量精良、装饰丰富,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当时南方有景德镇青白瓷、龙泉青瓷、建窑黑瓷等,诸大窑系可谓各有侧重,置身空前繁荣的窑业之林,将乐窑以其独有的风格崭露头角、蓬勃发展。

  据专家考证,将乐窑的窑炉均为斜坡式龙窑,长达数十米,属于中国南方窑业技术系统,与江西、浙江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产品大多采用匣钵装烧法,一器一匣钵;也有采用支圈覆烧法,产量较大。日常生活用品如碗、盘、碟等均采用轮制法成型技术;执壶、谷仓罐、凤首壶等采用轮制与手制相结合的办法。胎质经过滤淘洗,洁白细腻。瓷器外壁施釉多不及底,釉面多有细小开片,底足露胎。

  将乐窑烧制的瓷器品种繁多,造型丰富。有碗、盘、瓶、罐、注子、盏托、壶、碟等日用瓷,还有少量冥器。两宋时期产品大多胎白、细腻紧致,器壁厚薄适中,火候较高,声音清脆,釉色纯正莹亮。元代起胎质变粗,器壁稍厚,胎色白中带灰,出现窑缝、棕眼等瑕疵,釉水透明度明显不如宋代,少数火候较低的器物表面有细小开片。

  一般青白釉、青釉的施釉较薄,而酱釉施釉较厚,常见垂釉现象。褐釉点彩装饰技法在这里也有它的一席之地,这种工艺一般在施釉的器坯上以点彩的方式加以褐釉的着色,故名“褐釉点彩”,亦称“釉上加彩”,在整体青色的青瓷中缀以几点褐色圆点、线条,打破了单色釉的单调,使其更为灵动而富于美感。

  青白瓷温和醇,釉色莹润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闪青,胎质洁白细腻,胎体厚薄适中,胎壁微微透光。常见纹饰有刻花纹、线刻纹、堆塑纹、印花浮雕纹、剔地纹、褐色点彩等。

  将乐窑青瓷,釉面光亮,有青黄色、青灰色,亦有少量茶叶末色。釉面呈玉质光泽为多,玻璃光泽较少。胎色灰白利记官方网站、胎质细腻。大量使用刻划花和剔花方法来装饰器物。质朴古拙、委婉含蓄、地域特色显著。

  将乐窑酱釉瓷中还出现了大量的仿金银器造型。有的窑变釉诸色交融妙不可言,有的窑变釉呈现出放射状条纹,清晰可见。器型以花口、瓜楞、堆塑等居多。

  将乐窑瓷器装饰技法与南方大多数瓷器的装饰一样,主要有刻、划、削、捏、压、贴、堆塑等技法。刻花运用最为广泛,在技术上达到了熟练生动、简洁流畅,既清新秀丽,又粗放洒脱。多采用阳刻,有单层纹饰的,也有多重刻花,一般运用于碗、瓶、罐等器物上。图案一般为二方连续(指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反复连续循环排列),纹饰有莲瓣纹、菊瓣纹等,满饰一圈。

  将乐窑的装饰纹样题材不算十分丰富,但运用巧妙。莲瓣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不但有内外双重,上下双排仰覆莲瓣,亦有整朵莲花的。

  此外,还有菊瓣纹、团花纹、荷花纹、卷草纹、缠枝纹等花卉纹饰以及波浪纹、弦纹、线纹、篦纹等辅助纹饰,动物纹多为龙、狗、狮、凤、鹦鹉、鸡等形象。

  总体而言,将乐窑的纹饰精练简洁,常常以一至两种纹样出现,更注重纹饰与造型的和谐搭配,如几道间距不等的弦纹,打破了器形原有的规整,使其富有节奏感。

  凤首壶是将乐万全窑口的青瓷代表作品。凤首壶,又名凤首瓶、朱雀壶、天鸡壶,由鸡首壶演变来,因口颈间塑一凤首而得名。

  将乐窑的凤首壶有两种样式:一类保留了壶的原有特征,有流、有执柄,盛用时口进流出;另一类则省去壶流及壶柄,口进口出,充满艺术性。

  宋·青釉花口凤首执壶,通高26.5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约8.5厘米,凤首传神,器腹光素,底为圈足。在凤凰的凤冠与眼部点缀褐彩,充分展现凤首的精气神,栩栩如生。

  青釉花口凤首执壶的口部高耸,为四瓣花图案,巧妙设计成壶口,代表凤冠,显得格外生动;口与颈间被装饰成凤首的形状;凤嘴微钩,刚劲有力,与壶流对齐;眼部上下各刻划双层半弧状眼皮,凤眼炯炯有神,眼珠球状突起,好像凝视前方,眼上刻划一道细线纹,象征弯曲的凤眉;凤冠左右各堆塑一朵祥云,寓示着吉祥如意;凤首后部刻划四道简洁有力的线纹,与壶柄相连;颈部和肩部装饰几道凸弦纹和凹弦纹,生动立体;壶口采用四瓣花装饰,颈肩部装饰有弦纹,壶身体现丰肩圆腹的特点;头部则采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以凤为造型,突出凤的头、面部写意。

  凤首壶将东方的艺术韵味和西方的装饰工艺巧妙结合,如壶口的四出花口型,常见于波斯等西域金银器中,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有力见证。

  宋·青釉鸡首壶,高23.5厘米,口径3.1厘米,足径9.0厘米,圆口唇外卷,长颈,圆腹光素,浅圈足。鸡首腹部中空与壶口颈相连,鸡尾刻划细线纹,呈火焰状翘起,腹身光素简洁,通体施青釉。

  宋·青白釉褐彩凤首壶,高29.5厘米,口径5.3厘米,足径9厘米,四出花口,竹节颈,溜肩,圆鼓长腹,圈足。口颈间塑一凤,凤身刻划条纹,凤冠,凤眼,凤眉均点染褐彩,颈部饰五道凹凸弦纹,上下腹剔地仰覆莲复瓣纹,犹如凤的羽毛。通体施青白釉,褐彩点染恰到好处,犹如画龙点睛。

  宋·青白釉凤首执壶,高14厘米,口径3.2厘米,足径5.1厘米,花口,竹节长颈,溜肩,圆鼓腹,长管弯流,曲柄,圈足。通体施青白釉,胎色灰白,足底露胎,口径间塑一凤首与柄相连,此壶修胎精细,线条流畅,釉质莹润,造型小巧灵动。

  宋·青白釉凤首壶,高26.5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8.3厘米,四出花口,竹节颈,圆鼓腹,圈足。口与颈间塑一凤为首,凤眼上方堆塑S形长眉,凤喙呈钩状,凤身两侧刻划细线纹至尾部,凤尾呈尖状微翘,腹部刻有仰莲复瓣纹。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黄。

  宋·青白釉朱雀壶,高21.3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7.5厘米,椭圆口,竹节颈,溜肩,圆鼓腹,圈足。口颈间塑一朱雀,腹部刻划三层弧形线纹。通体施青白釉,釉质清亮。

  宋·青釉莲纹点彩凤首瓶,高27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8厘米,四出花口,竹节长颈,圆鼓腹,圈足。口颈间塑一形神兼备的凤,凤冠,凤眼,凤眉均点染褐彩,腹部刻划仰覆莲纹。通体施青釉,刻花线条活泼流畅,刀锋犀利,釉质清晰肥润,胎色浅灰,胎质细腻,造型秀美洒脱。

  宋时,丝绸之路因战争被阻断,对外贸易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旺。将乐窑的位置,与南宋的对外贸易大港泉州港十分接近。重要航道金溪流经此地,航线可直达福州、泉州港,它们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港在整个宋代,都是世界知名的贸易胜地,无数客商云集于此,往来买卖,十分热闹。

  特别是南宋之后,泉州港出台了更多贸易优惠政策,使泉州港的贸易额逐渐超过了广州港,成为了国内最大的港口。将乐窑占据了地理优势,最大限度地节省了运输成本,同时还能最快得到市场反馈,随时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生产,所以将乐窑在宋代的外销瓷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个时期,将乐窑匠人们不仅融汇南北方制瓷工艺,博采众家之长,还根据泉州港海上瓷器贸易的流行风尚不断调整,形成了自身浓厚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色。

  基于海上丝路的兴盛,将乐窑蓬勃发展,产量庞大,大量瓷器顺闽江东下出海外销。

  2007—2015年,西沙群岛海域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发现了数个沉船遗址,其中宋代沉船上搭载的瓷器中,发现了一大批福建地区窑场生产的器物,其中就有将乐窑的青白瓷。此外,在福建沿海的南宋沉船、上海青浦青龙镇港口遗址和菲律宾,也陆续发现了将乐窑生产的瓷器。

  尽管将乐窑宋瓷在知名度与技术难度上不如当时的五大名窑,但足够以小见大,从中看出宋代中产阶级的极简审美情趣。正如2017年9月,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陈克伦在将乐窑暨中国南方地区宋元青白瓷学术研讨会上指出的:“将乐窑是福建非常重要的一个青白瓷窑口,特别是在两宋时期。将乐窑有非常重要的代表性,代表了整个福建地区在当时青白瓷烧造的一个水准。”

  将乐窑是历史文化变迁与海丝之路的见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传承和发扬光大将乐窑,将成为新一代将乐人的担当与使命……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12-2024 利记·sbobet(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3000761号-1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