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6-07 03:01:48 浏览: 次
全国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启动以来,铜川市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注重整体谋划,加强统筹推进,大胆改革创新,全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激发和释放改革活力,促进了全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强势推进。
一是健全体制机制,文化改革发展保障有力。成立了市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印发了《铜川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制定了详细的改革举措及任务分工,梳理出了2020年前要完成的17个大项57个小项的改革任务,分年度制定改革工作要点和工作台帐,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坚持落实好“建账-反馈-销号”工作机制,定期督察任务落实,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限时办结销号。目前,累计出台“两个效益”相统一、促进文化消费、足球改革、文艺评奖改革、坚定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文联作协改革等改革文件40多个,全市文化制度体系建设日益完善。
二是坚持双效统一,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持续深化。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引导文化企业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各项机制。深入开展国有文化企业调研,摸清企业现状,明确发展举措。将市演艺中心、市电影放映公司、市文化旅游投资公司、陕西华原文化投资公司4家市属国有文化企业移交市委宣传部监管。与4家市属国有文化企业签订了年度目标责任书,建立了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指导市演艺中心、市电影公司等文化企业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积极盘活文化资源,创新经营形式,提高演员和职工的福利待遇,实现健康规范运营。进一步推进报社、广播电视将广告、印刷、发行等经营部分转制为企业,实现了采编、经营两分离,推进了规范运行。加大资源整合,优化内部结构,成立了铜川广播电视台,实现了广播、电视的合并和机构重组。今年以来,市文化旅游公司编制了药王养生系列科普图书,举办了药王山“二月二”古庙会、动感音乐灯光节等大型活动;市演艺中心创编演出儿童剧3个,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演出210场次,开工建设了西部艺凯舞台舞美基地项目;华原文司完成了电影《我在耀瓷小镇等你》拍摄,正在进行了后期制作,举办了“随手拍”摄影大赛等活动,并选送电影《塬上》参加了全国艺术节电影放映展;市电影公司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系列放映活动,不断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激发文创活力,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设立了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快发展陶瓷产业的意见》等文件10余个,市财政每年安排各类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3000万元。依托我市资源优势,加快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积极培育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业态。2017年以来开展招商引资活动10场,举办专场推介会3场,策划包装重点项目40余个,签约了耀州窑品牌建设及产品开发等一批重大项目,引进了申河T8艺术创意园、西安麦秆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等新型文创企业。以全省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为抓手,按照“扶持培育发展、示范带动引领”的思路,不断加大耀瓷文化产业园、照金红色文化园、大唐养生园等园区建设力度,耀瓷小镇等4个项目列入中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册,耀瓷文化产业园、火凤凰陶瓷公司、观唐陶瓷公司3家单位入选第六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共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5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14家。2017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3.2%,在库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7户,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5.9%。在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考核中,我市获得优秀格次并在全省进行经验交流发言。
四是促进均等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持续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上下功夫,着力构建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改造提升一批、规划新建一批”的思路,全市建成公共文化场馆4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15个,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孙思邈纪念馆、全民健身馆、“文化铜川云”公共数字文化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城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先后制定了《关于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的意见》和群众艺术馆、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规范办法,编印了《铜川市公共文化服务指南》,推行“订单式”“菜单式”服务,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惠民餐”。全面实行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不断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积极开展流动图书、电影放映、文化助力脱贫攻坚等活动,市区两级每年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演出750场次以上,城乡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得到充分保障。
五是加大创作扶持,多项铜川原创作品喜获国际大奖。制定出台了《铜川市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扶持办法(试行)》,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连续两年扶持文艺创作重点项目32个,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重大文艺精品颁奖典礼,首次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表彰了五年来涌现出的37件优秀文艺精品。先后推出原创优秀剧目10余个,由我市出品的电影《塬上》先后荣获第3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圣乔治金奖?最佳影片”、第13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两项国际大奖和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提名奖”,填补了铜川建市以来文艺作品获国际奖项的空白;由我市拍摄的首部26集动画片《孟姜女》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18年第二季度优秀国产电视动画片推荐目录,是全国首部反映“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孟姜女》的动画故事片;新编排的大型原创音乐剧《孙思邈》、大型秦腔革命现代戏《锦阳星火》荣获第八届陕西省文化艺术节“文华剧目奖”。
六是深化媒体改革,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坚持以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建立了铜川日报传媒网和“铜川传媒”移动客户端,加快建设铜川日报全媒体融合网络平台项目,在现有采编系统上增建全媒体移动采编系统、新闻报道指挥系统、对接应用系统等,实现物理、网络、系统、数据、应用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有效整合。同时,紧抓耀州区列入全省县域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单位的有利机遇,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为全省县域媒体融合中心建设积累经验。投资550万元对铜川广播电视台电视采编播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电视节目数字化水平。加强智慧铜川手机台建设,目前已注册用户约3.6万人,访问量突破1120万人次,有效提升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下一步,我们将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围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精心组织实施系列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改革氛围;强化国有文化企业监管,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引领全市文化改革发展;充分挖掘利用药王养生文化、耀瓷文化、红色文化、工业遗址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用活用好用足产业扶持政策,在加大扶持力度、推动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等方面持续用力,为全市追赶超越、转型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大家好!下面,我就铜川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成效向大家作以简要介绍。
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省委、市委也分别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项指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处于西部前列。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利记官方网站,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供给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民主化、服务水平高效化、管理体系法制化”的奋斗目标。
为做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尽快补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和短板,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2015年以来,我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着力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城乡融合、突出文化惠民,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全域公共文化服务铜川范式。
按照“改造提升一批、整合利用一批、规划新建一批”原则,累计投入13.46亿元(市本级11.42亿元,区县2.04亿元),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孙思邈纪念馆、耀州区文化艺术中心、全民健身馆等建成开放,铜川大剧院、工人文化宫等文体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截止目前,全市公共文化场馆由32个增至6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由294个增至415个,市县“两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文化站设置率、达标率均为100%,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置率96.1%,全市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由385.9平方米提高到597.3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效解决了我市文化设施不足的问题。
以理论研究推动创新实践,开展了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提升机制创新研究,出台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等制度性文件30余个,在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队伍培养、服务方式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
市县“两馆”全部免费开放,近两年开展流动服务640余次。连续5年举办“铜川讲坛”,多次组织开展“非遗进社区”“博物馆文化进校园”等文化联动交流活动。2017年,农村文艺演出1400余场,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5800余场。推出红色剧目《照金这片天》、舞剧《孟姜女》、扶贫题材剧目《》等10部铜川特色文艺精品,连续25年举办消夏纳凉广场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实现精品化、特色化、常态化。
认真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出台扶持文艺团队发展等意见,明确了文化站3名人员编制,并在全省率先落实基层文化管理员财政补贴待遇。强化基层管理队伍培训,市县文化系统业务骨干年均培训17.1天、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年均业务培训5.3天。形成“百姓艺术课堂”“360度看铜川”摄影活动等志愿服务品牌。在册文化志愿者由2700人增至5454人,群众业余团队由527支增至1375支,文化类社会组织由45个增至69个。
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文化铜川云”数字平台,建成红色文化、养生文化等11个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网络覆盖率100%,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公共电子阅览室设置率由70%提升至100%。推出“你看书 我买单”服务,建成5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37个便民书屋,受益人数达13.5万人。
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市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得到普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了普遍加强。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体责任更加明确,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普遍均等、便捷高效、惠及城乡群众。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项目、“你看书 我买单”服务、“一心多点”模式等被中省媒体竞相报道,云南曲靖、贵州六盘水等地政协和文化部门纷纷前来学习调研,借助示范区区域联动机制,我市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加强文化交流。积极实施“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组织新创编的红色秦腔现代戏《照金这片天》、音乐剧《孙思邈》、秦腔现代戏《锦阳星火》以及国家级非遗项目“耀州瓷烧制技艺”、宜君剪纸、农民画等,先后走进丽水、玉树、西宁、鄂尔多斯等地巡演巡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参与格局。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铜川全域公共文化服务范式初步形成。
各位记者朋友,近年来,铜川市文化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广大媒体的关注和支持,借此机会,我向各位记者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欢迎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文化工作,共同谱写铜川文化建设新篇章。
耀州窑文化基地成立于2009年11月,2017年12月由原铜川市黄堡工业园区更为现名,自此重振千年耀瓷雄风、发展陶瓷产业成为基地转型发展新的战略定位,基地文化体制改革正式进入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
耀瓷小镇是2017年6月,基地管委会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五新”战略和全市追赶超越“五个扎实”决定,立足传统水泥建材产业遭遇瓶颈、亟需另辟蹊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实际,抢抓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的机遇,对标江西景德镇的陶溪川,按照文化、旅游、产业、社区“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确定的转型目标。
耀瓷小镇位于铜川的母亲河—漆水河黄堡段西岸,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投资概算38.8亿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耀州窑博物馆、耀州窑遗址公园、大师创意园、窑神庙、游客服务中心、耀瓷坊中小企业孵化基地、耀瓷印象街区、瓷韵绿园健身运动公园、十里窑场遗址9个旅游板块。该项目旨在通过对辖区11户国有企业留下的700亩土地、20万平方米旧厂房进行改造、提升、复活,致力打造集耀瓷遗址观光、研发生产、工艺体验、文化交流、教学实习、会展交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小镇,逐步实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终极目标。
耀瓷小镇概念一经提出,得到了铜川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和支持,并多次亲临基地指导工作。目前,耀瓷小镇共有3个PPP项目落户:一是投资6000万元的4.5公里漆水河河道治理工程列入王益区山水林田湖PPP项目。该项目现已完成招投标并已开展河道清淤工作。二是投资3.2亿元的耀州窑文化遗址公园、瓷韵绿园健身运动公园和小镇南入口的景观雕塑3个项目列入铜川210国道川口至青岗岭区域生态治理修复PPP项目。目前,耀州窑文化遗址公园正在报批文保手续,瓷韵绿园健身运动公园正在建设,小镇南入口的景观雕塑正在制作。三是投资7.46亿元的耀瓷坊、游客服务中心、十里窑场遗址、东塬标准化厂房4个项目列入耀瓷文化基地PPP项目。2月9日该项目已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和陕西省政府采购网发布了资格预审文件,开展了5轮市场测试,现正在与中铁一局、光合新兴等社会资本加紧对接。
“一带一路”陶瓷产业新城地处漆水河东岸,占地面积3.36平方公里(5000亩),是基地管委会抓住2016年环保督查风暴席卷全国引发的新一轮“南陶北上、东陶西进”的机遇,依托厚重的文化品牌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丰富的坩土资源优势、低廉的能源优势和距西安近千万人口大城市仅80公里的区位优势,致力打造的全国唯一的陶瓷闭合循环产业园区。基地管委会下属铜川市聚鑫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拟与西安渤海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合资公司—铜川市陶瓷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全面负责产业新城建设、招商和运营。目前,我们重点做了四项工作:
一是做规划。委托西安现代设计院编制了“一带一路”陶瓷产业新城规划,现已拿出规划大纲。
二是储土地。由陕建集团垫资建设的占地105.6亩10.2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一期)项目已于8月14日开工建设;占地64.8亩4.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二期)项目已完成土地征收,正在设计施工方案;三期40余亩土地正在征用;四期618亩一般农用地正在报批建设用地,其余4000多亩土地抓住国家棚改政策延长三年的机遇,正在开展912户群众的征迁前期工作。烂尾长达两年之久的凯莱斯科8.6万平方米卫浴项目已经盘活,现正在加紧建设,预计12月底交工。
三是抓招商。基地管委会在第三届丝博会铜川陶瓷产业推介会现场签约项目57个,总投资413.2亿元。其中,合同项目11个,涉及资金61.4亿元;协议项目46个,涉及资金351.8亿元。截止目前,5G智能精密电子陶瓷原件、无线充电和NFC用精密磁片以及手机陶瓷背板项目、工艺瓷和日用瓷生产线项目、高耐热陶瓷锅生产线项目已达成入驻意向。广东东鹏股份控股有限公司拟投资30亿元在新城内建设陶瓷基地。
四是促落地。基地管委会在铜川市新区大唐养生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办公楼租赁了560㎡办公场所。管委会招商局3名已入驻新办公区,与项目公司合署办公,负责做好项目落地保障工作。
一是全力推进投资12亿元的PPP项目建设。做好漆水河两岸直观山坡治理和景观提升,配合抓好铜川210国道川口至青岗岭区域生态治理修复PPP项目,为瓷韵绿园健身运动公园、水韵公园、小镇南入口区景观雕塑和耀州窑文化遗址公园项目建设提供环境保障。加快推动包括耀瓷坊、十里窑场遗址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和东塬标准化厂房在内的耀瓷文化基地PPP项目,与中铁一局、光合新兴产业集团等社会资本深度对接,力争尽快挂网招标、开工建设。
二是抓紧实施大师园片区改造提升工程。与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密切合作,加快大师园环境提升和业态布置,确保10月中旬完成内部装饰和外部环境改造。做好纪念耀州窑创烧1400周年研讨会暨“一带一路”耀州窑陶瓷文化展活动承办工作。活动将于10月21日在耀瓷小镇创意园区举办,为期9天,届时将通过3场大展+1个集市+1场论坛+N场活动制造铜川旅游的新爆点。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基地道路、通讯、天然气和电线落地规划执行方案。尽快实施东塬环线至李家沟段道路工程,构建陶瓷产业新城“丁字形”路网骨架。加大棚户区搬迁改造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年度投资6000万元。完成电瓷厂3栋157间窑楼征收工作,为建设高端民宿创造条件。
四是加紧编制“一带一路”陶瓷产业新城总体规划。按照区域功能、主业特色、区位条件科学设置业态布局,配套建设商业区、住宅区、行政中心、展示中心等,打造产城融合、功能复合、集约高效的特色产业园区,吸引更多陶瓷名企及上下游企业入驻投产。
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督促铜川市陶瓷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尽快完成注册手续办理。积极与奥诺新材料、深圳康利达实业等沟通对接,推动5G智能精密电子陶瓷原件、无线充电和NFC用精密磁片等高科技陶瓷项目尽快入驻,力争陶瓷产业新城年内实现3-4户企业落地建设、1户企业建成投产。
全国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启动以来,铜川市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注重整体谋划,加强统筹推进,大胆改革创新,全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激发和释放改革活力,促进了全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强势推进。
一是健全体制机制,文化改革发展保障有力。成立了市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印发了《铜川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制定了详细的改革举措及任务分工,梳理出了2020年前要完成的17个大项57个小项的改革任务,分年度制定改革工作要点和工作台帐,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坚持落实好“建账-反馈-销号”工作机制,定期督察任务落实,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限时办结销号。目前,累计出台“两个效益”相统一、促进文化消费、足球改革、文艺评奖改革、坚定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文联作协改革等改革文件40多个,全市文化制度体系建设日益完善。
二是坚持双效统一,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持续深化。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引导文化企业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各项机制。深入开展国有文化企业调研,摸清企业现状,明确发展举措。将市演艺中心、市电影放映公司、市文化旅游投资公司、陕西华原文化投资公司4家市属国有文化企业移交市委宣传部监管。与4家市属国有文化企业签订了年度目标责任书,建立了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指导市演艺中心、市电影公司等文化企业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积极盘活文化资源,创新经营形式,提高演员和职工的福利待遇,实现健康规范运营。进一步推进报社、广播电视将广告、印刷、发行等经营部分转制为企业,实现了采编、经营两分离,推进了规范运行。加大资源整合,优化内部结构,成立了铜川广播电视台,实现了广播、电视的合并和机构重组。今年以来,市文化旅游公司编制了药王养生系列科普图书,举办了药王山“二月二”古庙会、动感音乐灯光节等大型活动;市演艺中心创编演出儿童剧3个,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演出210场次,开工建设了西部艺凯舞台舞美基地项目;华原文司完成了电影《我在耀瓷小镇等你》拍摄,正在进行了后期制作,举办了“随手拍”摄影大赛等活动,并选送电影《塬上》参加了全国艺术节电影放映展;市电影公司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系列放映活动,不断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激发文创活力,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设立了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快发展陶瓷产业的意见》等文件10余个,市财政每年安排各类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3000万元。依托我市资源优势,加快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积极培育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业态。2017年以来开展招商引资活动10场,举办专场推介会3场,策划包装重点项目40余个,签约了耀州窑品牌建设及产品开发等一批重大项目,引进了申河T8艺术创意园、西安麦秆影视文化传媒公司等新型文创企业。以全省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为抓手,按照“扶持培育发展、示范带动引领”的思路,不断加大耀瓷文化产业园、照金红色文化园、大唐养生园等园区建设力度,耀瓷小镇等4个项目列入中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册,耀瓷文化产业园、火凤凰陶瓷公司、观唐陶瓷公司3家单位入选第六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共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5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14家。2017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3.2%,在库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7户,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5.9%。在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考核中,我市获得优秀格次并在全省进行经验交流发言。
四是促进均等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持续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上下功夫,着力构建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改造提升一批、规划新建一批”的思路,全市建成公共文化场馆4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15个,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孙思邈纪念馆、全民健身馆、“文化铜川云”公共数字文化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城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先后制定了《关于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的意见》和群众艺术馆、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规范办法,编印了《铜川市公共文化服务指南》,推行“订单式”“菜单式”服务,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惠民餐”。全面实行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不断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积极开展流动图书、电影放映、文化助力脱贫攻坚等活动,市区两级每年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演出750场次以上,城乡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得到充分保障。
五是加大创作扶持,多项铜川原创作品喜获国际大奖。制定出台了《铜川市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扶持办法(试行)》,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连续两年扶持文艺创作重点项目32个,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重大文艺精品颁奖典礼,首次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表彰了五年来涌现出的37件优秀文艺精品。先后推出原创优秀剧目10余个,由我市出品的电影《塬上》先后荣获第3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圣乔治金奖?最佳影片”、第13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两项国际大奖和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提名奖”,填补了铜川建市以来文艺作品获国际奖项的空白;由我市拍摄的首部26集动画片《孟姜女》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18年第二季度优秀国产电视动画片推荐目录,是全国首部反映“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孟姜女》的动画故事片;新编排的大型原创音乐剧《孙思邈》、大型秦腔革命现代戏《锦阳星火》荣获第八届陕西省文化艺术节“文华剧目奖”。
六是深化媒体改革,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坚持以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建立了铜川日报传媒网和“铜川传媒”移动客户端,加快建设铜川日报全媒体融合网络平台项目,在现有采编系统上增建全媒体移动采编系统、新闻报道指挥系统、对接应用系统等,实现物理、网络、系统、数据、应用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有效整合。同时,紧抓耀州区列入全省县域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单位的有利机遇,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为全省县域媒体融合中心建设积累经验。投资550万元对铜川广播电视台电视采编播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电视节目数字化水平。加强智慧铜川手机台建设,目前已注册用户约3.6万人,访问量突破1120万人次,有效提升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下一步,我们将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围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精心组织实施系列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改革氛围;强化国有文化企业监管,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引领全市文化改革发展;充分挖掘利用药王养生文化、耀瓷文化、红色文化、工业遗址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用活用好用足产业扶持政策,在加大扶持力度、推动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等方面持续用力,为全市追赶超越、转型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大家好!下面,我就铜川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成效向大家作以简要介绍。
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省委、市委也分别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项指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处于西部前列。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供给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民主化、服务水平高效化、管理体系法制化”的奋斗目标。
为做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尽快补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和短板,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2015年以来,我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着力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城乡融合、突出文化惠民,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全域公共文化服务铜川范式。
按照“改造提升一批、整合利用一批、规划新建一批”原则,累计投入13.46亿元(市本级11.42亿元,区县2.04亿元),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孙思邈纪念馆、耀州区文化艺术中心、全民健身馆等建成开放,铜川大剧院、工人文化宫等文体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截止目前,全市公共文化场馆由32个增至6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由294个增至415个,市县“两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文化站设置率、达标率均为100%,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置率96.1%,全市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由385.9平方米提高到597.3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效解决了我市文化设施不足的问题。
以理论研究推动创新实践,开展了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提升机制创新研究,出台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等制度性文件30余个,在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队伍培养、服务方式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
市县“两馆”全部免费开放,近两年开展流动服务640余次。连续5年举办“铜川讲坛”,多次组织开展“非遗进社区”“博物馆文化进校园”等文化联动交流活动。2017年,农村文艺演出1400余场,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5800余场。推出红色剧目《照金这片天》、舞剧《孟姜女》、扶贫题材剧目《》等10部铜川特色文艺精品,连续25年举办消夏纳凉广场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实现精品化、特色化、常态化。
认真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出台扶持文艺团队发展等意见,明确了文化站3名人员编制,并在全省率先落实基层文化管理员财政补贴待遇。强化基层管理队伍培训,市县文化系统业务骨干年均培训17.1天、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年均业务培训5.3天。形成“百姓艺术课堂”“360度看铜川”摄影活动等志愿服务品牌。在册文化志愿者由2700人增至5454人,群众业余团队由527支增至1375支,文化类社会组织由45个增至69个。
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文化铜川云”数字平台,建成红色文化、养生文化等11个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网络覆盖率100%,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公共电子阅览室设置率由70%提升至100%。推出“你看书 我买单”服务,建成5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37个便民书屋,受益人数达13.5万人。
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市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得到普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了普遍加强。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体责任更加明确,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普遍均等、便捷高效、惠及城乡群众。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项目、“你看书 我买单”服务、“一心多点”模式等被中省媒体竞相报道,云南曲靖、贵州六盘水等地政协和文化部门纷纷前来学习调研,借助示范区区域联动机制,我市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加强文化交流。积极实施“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组织新创编的红色秦腔现代戏《照金这片天》、音乐剧《孙思邈》、秦腔现代戏《锦阳星火》以及国家级非遗项目“耀州瓷烧制技艺”、宜君剪纸、农民画等,先后走进丽水、玉树、西宁、鄂尔多斯等地巡演巡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参与格局。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铜川全域公共文化服务范式初步形成。
各位记者朋友,近年来,铜川市文化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广大媒体的关注和支持,借此机会,我向各位记者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欢迎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文化工作,共同谱写铜川文化建设新篇章。
耀州窑文化基地成立于2009年11月,2017年12月由原铜川市黄堡工业园区更为现名,自此重振千年耀瓷雄风、发展陶瓷产业成为基地转型发展新的战略定位,基地文化体制改革正式进入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
耀瓷小镇是2017年6月,基地管委会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五新”战略和全市追赶超越“五个扎实”决定,立足传统水泥建材产业遭遇瓶颈、亟需另辟蹊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实际,抢抓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的机遇,对标江西景德镇的陶溪川,按照文化、旅游、产业、社区“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确定的转型目标。
耀瓷小镇位于铜川的母亲河—漆水河黄堡段西岸,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投资概算38.8亿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耀州窑博物馆、耀州窑遗址公园、大师创意园、窑神庙、游客服务中心、耀瓷坊中小企业孵化基地、耀瓷印象街区、瓷韵绿园健身运动公园、十里窑场遗址9个旅游板块。该项目旨在通过对辖区11户国有企业留下的700亩土地、20万平方米旧厂房进行改造、提升、复活,致力打造集耀瓷遗址观光、研发生产、工艺体验、文化交流、教学实习、会展交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小镇,逐步实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终极目标。
耀瓷小镇概念一经提出,得到了铜川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和支持,并多次亲临基地指导工作。目前,耀瓷小镇共有3个PPP项目落户:一是投资6000万元的4.5公里漆水河河道治理工程列入王益区山水林田湖PPP项目。该项目现已完成招投标并已开展河道清淤工作。二是投资3.2亿元的耀州窑文化遗址公园、瓷韵绿园健身运动公园和小镇南入口的景观雕塑3个项目列入铜川210国道川口至青岗岭区域生态治理修复PPP项目。目前,耀州窑文化遗址公园正在报批文保手续,瓷韵绿园健身运动公园正在建设,小镇南入口的景观雕塑正在制作。三是投资7.46亿元的耀瓷坊、游客服务中心、十里窑场遗址、东塬标准化厂房4个项目列入耀瓷文化基地PPP项目。2月9日该项目已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和陕西省政府采购网发布了资格预审文件,开展了5轮市场测试,现正在与中铁一局、光合新兴等社会资本加紧对接。
“一带一路”陶瓷产业新城地处漆水河东岸,占地面积3.36平方公里(5000亩),是基地管委会抓住2016年环保督查风暴席卷全国引发的新一轮“南陶北上、东陶西进”的机遇,依托厚重的文化品牌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丰富的坩土资源优势、低廉的能源优势和距西安近千万人口大城市仅80公里的区位优势,致力打造的全国唯一的陶瓷闭合循环产业园区。基地管委会下属铜川市聚鑫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拟与西安渤海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合资公司—铜川市陶瓷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全面负责产业新城建设、招商和运营。目前,我们重点做了四项工作:
一是做规划。委托西安现代设计院编制了“一带一路”陶瓷产业新城规划,现已拿出规划大纲。
二是储土地。由陕建集团垫资建设的占地105.6亩10.2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一期)项目已于8月14日开工建设;占地64.8亩4.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二期)项目已完成土地征收,正在设计施工方案;三期40余亩土地正在征用;四期618亩一般农用地正在报批建设用地,其余4000多亩土地抓住国家棚改政策延长三年的机遇,正在开展912户群众的征迁前期工作。烂尾长达两年之久的凯莱斯科8.6万平方米卫浴项目已经盘活,现正在加紧建设,预计12月底交工。
三是抓招商。基地管委会在第三届丝博会铜川陶瓷产业推介会现场签约项目57个,总投资413.2亿元。其中,合同项目11个,涉及资金61.4亿元;协议项目46个,涉及资金351.8亿元。截止目前,5G智能精密电子陶瓷原件、无线充电和NFC用精密磁片以及手机陶瓷背板项目、工艺瓷和日用瓷生产线项目、高耐热陶瓷锅生产线项目已达成入驻意向。广东东鹏股份控股有限公司拟投资30亿元在新城内建设陶瓷基地。
四是促落地。基地管委会在铜川市新区大唐养生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办公楼租赁了560㎡办公场所。管委会招商局3名已入驻新办公区,与项目公司合署办公,负责做好项目落地保障工作。
一是全力推进投资12亿元的PPP项目建设。做好漆水河两岸直观山坡治理和景观提升,配合抓好铜川210国道川口至青岗岭区域生态治理修复PPP项目,为瓷韵绿园健身运动公园、水韵公园、小镇南入口区景观雕塑和耀州窑文化遗址公园项目建设提供环境保障。加快推动包括耀瓷坊、十里窑场遗址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和东塬标准化厂房在内的耀瓷文化基地PPP项目,与中铁一局、光合新兴产业集团等社会资本深度对接,力争尽快挂网招标、开工建设。
二是抓紧实施大师园片区改造提升工程。与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密切合作,加快大师园环境提升和业态布置,确保10月中旬完成内部装饰和外部环境改造。做好纪念耀州窑创烧1400周年研讨会暨“一带一路”耀州窑陶瓷文化展活动承办工作。活动将于10月21日在耀瓷小镇创意园区举办,为期9天,届时将通过3场大展+1个集市+1场论坛+N场活动制造铜川旅游的新爆点。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基地道路、通讯、天然气和电线落地规划执行方案。尽快实施东塬环线至李家沟段道路工程,构建陶瓷产业新城“丁字形”路网骨架。加大棚户区搬迁改造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年度投资6000万元。完成电瓷厂3栋157间窑楼征收工作,为建设高端民宿创造条件。
四是加紧编制“一带一路”陶瓷产业新城总体规划。按照区域功能、主业特色、区位条件科学设置业态布局,配套建设商业区、住宅区、行政中心、展示中心等,打造产城融合、功能复合、集约高效的特色产业园区,吸引更多陶瓷名企及上下游企业入驻投产。
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督促铜川市陶瓷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尽快完成注册手续办理。积极与奥诺新材料、深圳康利达实业等沟通对接,推动5G智能精密电子陶瓷原件、无线充电和NFC用精密磁片等高科技陶瓷项目尽快入驻,力争陶瓷产业新城年内实现3-4户企业落地建设、1户企业建成投产。
Copyright © 2012-2024 利记·sbobet(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23000761号-1